为支持全市“三个年”行动的深化,安康中院于3月28日下午举办了第四期法“益”安康普法公益讲座,进一步强化司法保障,以推动全市茶产业的健康发展。此次讲座由县法院蒿坪人民法庭庭长王珩主讲,内容围绕《茶产业生产经营风险与防范》,吸引了全市100余家茶叶企业代表、市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及安康学院的相关专业学生共200余人参加。
王珩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富硒茶产业的发展现状,并结合自己审理过的典型案例,深入剖析了茶产业中可能面临的风险。他从土地流转、生态保护、劳务用工、品牌保护、合同管理和销售环节六大方面,为茶企提供了风险防范的具体建议。通过这一讲座,茶企能够更好地识别潜在的法律隐患,并在经营中遵循诚信原则,依法经营,确保合法用工。内容涉及到的合同管理、安全生产、劳务纠纷、产品质量、知识产权等问题,既实用又具有指导性,讲座最终帮助茶企构建了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。
不仅如此,富硒茶作为安康的“绿色名片”,其产业发展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。在县人民法院的支持下,近年来,法院通过“绿色审判”和“枫桥经验”的有效结合,推动富硒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在春茶季来临之际,王珩法官通过《法官面对面》栏目,带领观众走进县茶乡的法庭,分享了法官们如何用心、用情、用力为茶产业保驾护航。
在实际的茶产业案件处理中,王珩法官强调了几个关键领域的法律风险。首先是合同管理方面,茶叶交易中书面合同的缺乏,以及合同条款的不完整,常常给后续的纠纷带来法律麻烦。其次,安全生产问题也值得关注,许多茶叶生产场所与居民区相邻,机器操作失误、电线老化、易燃物品使用不当等,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。此外,劳务纠纷频发,尤其是在采茶和制茶环节,劳务提供者的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。
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更是不可小觑,非法开垦茶山、滥用农药、虚假标注等行为,不仅危害生态环境,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。而知识产权问题,尤其是商标侵权和冒用他人注册商标的现象,也在茶产业中屡见不鲜。
许多茶农因为法律意识较为薄弱,常常在提供劳务的过程中面临权益受损的风险。王珩法官提出,在这种情况下,茶农应通过《民法典》明确自己的权益,尤其是遭遇工伤时,劳务接受方应承担赔偿责任。通过加强管理、安全保障和技能培训,茶企不仅能保护劳务提供者的权益,也能避免因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。
例如,冯某与曹某的案例便反映了茶农在劳务关系中的风险。曹某在运输茶叶过程中受伤,冯某积极承担了医疗费用并达成赔偿协议。这个案例提醒茶企和茶农,尤其是在流动性较强的茶季,务必提前建立明确的赔偿协议,并且加强对劳务提供者的保护。
在对茶农法律保护的深入探讨中,王珩法官指出,保险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。县农业农村局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“茶叶采摘保”便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创新举措。该保险覆盖了60岁以上的劳务提供者,并通过茶园面积进行投保,确保茶农在采摘过程中发生意外时能够得到及时赔偿,减少茶企和茶商因意外产生的经济损失。
在茶产业的经营中,合同的签订与品牌的保护是两个核心要素。王珩法官强调,茶商和茶企在交易中应当签订书面合同,明确交易内容和责任分配,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纠纷。此外,品牌保护同样至关重要。随着“安康富硒茶”入选“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”,茶企更应当提高品牌意识,拒绝不正当经营行为,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。
通过本次普法讲座,茶产业从业者不仅认识到潜在的法律风险,更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经营中依法行事,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,只有将法律知识与生产经营相结合,才能为茶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。此次讲座不仅为茶企指引了发展方向,也为茶农提供了法律保护的有力保障,激励更多茶农和茶企走上依法经营、合规发展的道路。
这不仅是对茶产业的一个法律指引,更是对整个社会法治意识的积极推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